包头首家旅游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成并投入使用
“先看嘴巴里有没有异物,如果有就把头侧到一旁,用手指抠出异物,然后保持‘鼻孔朝天’姿势,把下巴抬起,打开气道,捏住鼻子......”在石拐区五当召景区红十字救护站里,一场应急救护专题培训正在有序进行,红十字应急救护讲师正在为景区全体工作人员手把手讲授“心肺复苏”知识与技能。
五当召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4A级旅游景区,年均游客量在25万人以上,旅游热度较高。为大力弘扬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,切实增强五当召景区处置突发意外事故的能力,不断提高景区应急救护水平和游客自救互救意识。经前期调研、协商对接、申报建设,在自治区红十字会的大力支持下,包头首家旅游景区红十字救护站建成并投入使用。
——精准选址,科学布局。按照《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旅游景区红十字救护站项目建设标准》,结合景区实际,在充分征集卫健、应急、文旅等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把红十字救护站建在五当召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内,且位置靠近门口和停车场,便于游客和救护人员通行,以迅速展开救治,节约宝贵救治时间,为广大游客提供及时有效急救服务。救护站占地70余平米、投资15万元,内设接待室、母婴室、问诊室、处置室、治疗室和培训区,在功能上能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应急救护需求。
——配齐设施,专业救护。救护站内设专职医师1名,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设施和培训设备,如自动体外除颤仪(AED)、救护培训模拟人、急救包,以及红十字文化宣传品、基础急救材料等。在遇到意外伤害时,游客可免费使用这些设施设备。此外,通过观看墙上张贴的各种应急救护流程,游客可自行学习受伤包扎、心肺复苏、中暑处理等紧急情况处理方法,为后续救治争取宝贵时间。
——多方联动,共建共享。为更好保障景区游客的生命健康安全,石拐区红十字会会同五当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、吉忽伦图苏木卫生院建立了三方联动机制。旅游公司负责救护站日常运行和设备设施维护;苏木卫生院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建设,派专人定期轮流进驻救护站提供医疗救护服务;区红十字会负责对景区职工和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护培训、制定救护服务计划。通过三方积极协作,实现了资源整合,形成了“共建共享”新模式,极大提升了景区人道救援水平。
红十字救护站的建立,不仅提升了景区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护水平,同时也带动辐射周边村居民,为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助提供了保障,也大力弘扬了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红十字精神。